制度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与西汉持节制度考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制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西汉持节制度考

摘 要:汉节在汉代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持节者可以代表皇帝,权力甚大.汉代“节”形状应从周代的“旌节”发展而来,但却保留了周代使节代表君权的政治意义.汉代“节”只有皇帝才能设立,称为“汉节”,诸侯国或地方政权没有权力设“节”.“节”上旄的颜色,秦汉时期有着变化过程.秦代为黑色,西汉初期为赤色,汉武帝时第一个旄节改为,刘贺时将黄旄改为赤色,汉宣帝时又恢复为.西汉持节行事在政治生活中频繁发生,除了持节护卫皇帝、代表皇帝处理一般政务外,持节行事的主要目的和作用表现在处理重大政治事件、出使少数民族及周边诸国、主持重大礼仪活动、丧葬中持节视丧、从事巫术等神秘活动、巡行天下,安抚百姓等方面.汉代持节者多集中于三公、九卿,其他官员持节者较少,其中又以九卿中光禄勋数量最多,或许与皇帝关系密切有关.

关键词:节;持节;西汉;制度

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17)06-0043-11

汉节在汉代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持节者可以代表皇帝,权力甚大.关于汉节,前人已有诸多研究.如大庭修在《东汉的将军与将军假节》 [1] (P335-371)一文中,对节的特点、形状、持节官等进行了研究;张鹤泉在《东汉持节问题探讨》[2]一文中,对东汉时期的持节情况进行了详细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西汉的持节制度为研究对象,结合汉画像石,对“节”的渊源和西汉的持节制度进行探讨.

一、 “节”在先秦、秦汉时期的演变

《尚书·康诰》中曰:“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注》解释曰:“诸有符节之臣,若为官行文书而有符,今之印章者也.”[3](P543)若按照《注》的解释,节为官行文书的符,相当于印章.这应该是关于“节”的最早文献记录.西周时期,“节”已经被广泛应用.《周礼·地官》中有掌节官,属于地官司徒之下,“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郑玄《注》曰“邦节者,珍圭、牙璋、谷圭、琬圭、琰圭也.王有命,则别其节之用,以授使者.辅王命者,执以行为信.”[4](P1111)可知掌节是专门管理节的官员,王有命令要下达邦国,掌节负责将相应的节交付使者.周代的节和汉代的节不同,分为很多类型.《周礼·地官·掌节》对节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4](P1112)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节”是指诸侯及采邑主所派使者的身份凭证,出使国内或采邑内的使者,分别使用玉节和角节.出使国外的使者,根据本国地理特征使用“虎节”“人节”或“龙节”.这三种“节”虽然形状不同,但意义相同,都是代表了君权,统称为使节.通门关均用“符节”;通货贿,王畿用“玺节”,邦国用“符节”.在王畿,有征令或迁徙者,乡遂大夫要授予其“旌节”作为凭证.在邦国,有征令或迁徙者通达道路,在乡遂要用“旌节”,在都鄙要用“管节”.[5]从制作材料看,六节中“虎节”“人节”“龙节”都是以铜制成,而旌节、符节、管节,都是以竹制成.以铜制成的节,囿于分量,形状一定不会很大,否则携带不方便.而以竹制成的节,则可大可小.王畿内负责发放旌节的是怀方氏,他是夏官的属官,《周礼·夏官·怀方氏》记载:“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致方贡,致远物,而送逆之,达之以节.治其委积、馆舍、饮食.”[4](P2696)对于“达之以节”,《注》曰:“达民以旌节,达贡物以玺节.”可知怀方氏负责将节发放给从远方来王畿朝贡之人.其中“旌节”为道路通行证,而“玺节”则是货贿的通行凭证.“旌节”作为道路通行证,和其他节在形制上不同.旌,《说文解字》释为:“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6](P328)《尔雅·释天》解释为:“注旄首曰旌.”郭璞注曰:“载旄于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7](P2468)可知旌为竿头有旄的旗状物,以竹竿制成.之所以以“旌节”作为道路通行证,或许因其以竹竿制成,具有一定高度,而且杆头有旄,比较醒目,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有关.郭璞认为旌节像幢,或许因周代的旌节只有一个旄节.汉画像石中有描绘周公辅成王的图像(图一):

图一 陕西子洲淮宁湾墓门右立柱画像[8](P143)

上图为陕西子洲淮宁湾墓门右立柱画像,分为六层,最上面一层,描绘的是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右边之人手持一根长竿,竿首垂下一旄状物.王莽身居宰衡之位,常常持节,只有在他休息时,谒者才代为持之.王莽经常以周公自居,事事效仿周公之举.他经常持节,应该也是受了周公的影响.所以上图中右边之人应为周公,他手中所持,亦应为“节”.这里的节为一个旄节,正和郭璞所说“载旄于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相符.从王莽经常持节的行动来看,“节”成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持之可以代表皇帝之旨.在皇帝幼小的情况下,持节大臣往往大权独揽,王莽即是,在他的心目中,周公亦是.

春秋战国时期的持节事例见诸文献,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景公时,晋、燕两国一起入侵.齐景公启用田穰苴为将军,而令庄贾为监军.田穰苴和庄贾相约“旦中会于军门”[9](P2625),庄贾受景公宠信,一向骄贵,根本没把出身寒微的穰苴放在眼里.亲戚左右都来相送,庄贾欢饮一番后才起身,自然错过了约定的时间.穰苴为了严明军纪,要将庄贾斩杀.庄贾这才害怕了,赶紧命人骑快马向景公求救.齐景公急忙派遣使者持节去赦免庄贾,但一切都来不及,庄贾还是被斩杀了.不仅如此,因情况紧急,使者的车马直接驶入军营,穰苴也对使者进行军法处置,因“君之使不可杀之”[9](P2626),于是以仆从代替使者被斩杀.可见穰苴对军法执行的严明和决绝,即使持节使者也绝不徇私.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持节制度,而且诸侯国拥有建节的权利.另据《吕氏春秋》记载,墨家田鸠,欲见秦惠王,但三年都没有见到,于是投奔楚王,楚王委以重任,与将军之节派他出使秦国,至此见到了秦惠王.将军之节的形状如何,因无明确记载,我们已不得而知,但肯定也是使者之节.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依据五德终始说,尚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正义》曰:“旄节者,编毛为之,以象竹节.”[9](P306)可知秦朝的“节”为竹竿状,竿上有旄,而且有多个旄节.从形状可知,秦朝的“节”应为旌节.郑玄在《周礼·地官·掌节》注释“道路用旌节”时曰:“今使者所拥节是也”,可知汉代的节,其形状即为周代的“旌节”.从秦汉时期“节”的特点可知,“节”的范围和功能缩小,已经由周代的六节固定为“旌节”,功能不仅仅是道路通行证,它保留了周代使节代表君权的政治意义,成为皇帝派遣使者或临时授予特权的标识物,持节者代表皇帝,具有很大权利.秦汉时期之所以选择“旌节”作为使“节”,或许还是因其形状使然.高高耸立的竹竿,飘扬着长长的旄节,必定非常醒目,让人很远就能知道使者的到来.周代六节中的符节、玺节、管节,都转变成符、传、过所之类的形式,和代表皇权的“节”相脱离,而且先秦时期诸侯国所用虎节、人节、龙节也不复存在.

秦统一后,实行集权,“节”收归,郡县不再拥有建“节”的权利.汉承秦制,诸侯国不再建“节”.汉代文献记载中的诸侯王建“节”,都是发生在叛乱或谋反的状态之下.如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江都王刘建,都曾在封国内建“汉节”,这也成为他们谋反的主要罪证.据《后汉书》记载,新莽政权失败后,各路豪杰纷起,隗嚣欲自立为王,在经学大师郑兴的劝说之下放弃了这一念头.后来他又广设官职,郑兴又劝说他道:“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孔子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无益于实,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10](P1219)隗嚣认为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都是王者才能设立,人臣没有这个权利,隗嚣只好停止了这一举措.从郑兴之言可以看出,汉代“节”只有皇帝才能设立,称为“汉节”,诸侯国或地方政权没有权利设“节”.

“节”上旄的颜色,秦汉时期有着变化过程.秦朝因为尚水德,节上的旄被涂成了黑色.刘邦起事后,自称为赤帝子,建赤旗,“节”上的旄亦应为赤色.汉初延续了这一制度,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江充在太子宫中掘出木蛊,太子惊恐,夜里派舍人无且持节进入未央宫长秋门,通过长御倚华把事情经过都告之皇后卫子夫.太子遣使者矫制赦免长安中都官的囚徒,取出武库中的兵器,并派遣长安囚如侯持节发长水及宣曲的胡骑,只可惜被侍郎莽通识破,追捕如侯,并警告胡人道:“节有诈,勿听也.”[11](P2881)胡兵未能调集,太子又召监北军使者任安发北军的兵士,但任安只接受了太子的节,却关闭军门,不肯响应太子召令.太子兵力无法与丞相的军队相抗衡,在激烈的厮杀后兵败而逃.在对这次兵变进行问责时,任安虽然没有发兵,但却因接受了太子的节,对朝廷怀有二心而被腰斩.太子矫制,派遣使者所持之节为赤,可知汉武帝时期,节上旄的颜色为赤.汉武帝为了与太子所持之节相区别,临时在汉节之上加上了黄旄.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制,尚土德,“色上黄”,汉节上加黄旄,至此变为正式的制度.汉昭帝去世后,因无子嗣,霍光迎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对汉节加以改变,将黄旄改为赤色,其实是恢复了巫蛊之祸之前旄的颜色.汉宣帝即位后,又将旄的颜色恢复成,直到东汉末年没有变更.[1](P345)

关于节的长度,文献中并没有直接记载.汉献帝时廷尉徐璆曾说:“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10](P1621)苏武不坠七尺之节,可知汉代的节大约为七尺.汉代一尺大约为0.23厘米,七尺则约为1.61米.这和画像中节的长度相符.但据《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曰:“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冯衍与田邑书曰:‘今以一节之任,建三军之威,岂特宠其八尺之竹,牦牛之尾哉!’”[10](P10-11)李贤认为“节”是以竹竿做成,长八尺,这和徐璆所说七尺有别,八尺约为1.84米,我们不能确定汉节具体是七尺还是八尺,或许在西汉时期为七尺,东汉时期加长为八尺.从李贤注中可以得知,汉节在竹竿之上有三层旄节,都以牦牛尾做成.山东嘉祥武氏祠有王陵母与汉使的画像(图二):

图二 颜叔独处画像石左半部.拓本.[12](P147)

这幅画像1789年出土于武氏墓地遗址,目前这块画像石流散国外.画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描绘的是使者见王陵母的故事,右三是一个女子形象,旁边榜题为“王陵母”,她左边一人和她相向而立,手持一杆,上面有两个旄节状物,从“汉使者”的榜题可知,此人为汉王刘邦派来的使者.从这幅图我们可以了解汉“节”的情况,“节”为竹竿状,杆上至少有两层旄节,第一层位于竿的顶端,第二层位于使者肩部上面.从图中看不出有第三层旄节,或许第三层与使者身体重合,也或许刘邦为汉王时旌节制度还未完善,就为两层旄节.“节”由使者手持,高度和使者的身高相差不大.从画像中可以看出,汉初的“节”并不太长,或许就是徐璆所说的七尺之节.

礼仪中,拜分九种,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其中奇拜,有人认为奇为倚,是持节持戟拜,身倚之以拜.郑司农不以为然,认为:“褒拜,今时持节拜是也.”[13](P1327)他认为褒拜才是持节拜.不论奇拜还是褒拜,都证明有持节相拜之礼,这是持节者外交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因手中持节,所以不能跪拜,只是稍微弯腰,头或不持节的手做敬示动作而已.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中有使者持节画像(图三):

图三 武梁祠画像第三石(一),

摹本(取自王昶《金石萃编》)[12](P135)

画像右边第二个人为女子形象,她上面有榜题曰“梁高行”,可知这幅画像描绘的是烈女梁高行的故事.最左边站立一人,手持一竿状物,竿上有旄节,他旁边榜题为“使者”,可知他的身份为使者,所持之物为节.使者持节,身体前倾,由于画面残洌,我们无法看清他的另一只手所做的动作,但整体形象,应该是持节行礼,也就是奇拜或者褒拜.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与政治相结合,董仲舒等所倡“天人感应说”对汉代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都能见天灾而下诏罪己,但从汉成帝开始,天灾时,皇帝除了下诏罪己外,还兴起“灾异责任转移制”.汉成帝赐诏丞相翟方进道:“皇帝问丞相:君有孔子之虑,孟贲之勇,朕嘉与君同心一意,庶几有成.惟君登位,于今十年,灾害并臻,民被饥饿,加以疾疫溺死,关门牡开,失国守备,盗贼党辈.……观君之治,无欲辅朕富民便安元元之念.……使尚书令赐君上尊酒十石,养牛一,君审处焉.”[11](P1422)其实是将天灾失政的责任完全归为丞相.翟方进洞悉皇上用心,只得自杀以谢罪,自此,“灾异责任转移”成为.据《汉仪注》记载,“有天文大变,天下大祸,皇帝使侍中持节,乘四白马车,赐上尊酒十斛、牛一头,策告殃咎.使者去半道,丞相即上病.使者还未白事,尚书以丞相不起闻.”[14](P65)凡有灾异,皇帝使侍中持节,乘四匹白马拉的车,赐上尊酒十斛,牛一头,策告秧咎.丞相明白来意,上书称病,自杀身亡,对外宣传因病而死.这成为约定俗成的制度,如丞相不肯自杀,便是违制拒命.若尚书认为丞相不胜任,奏明皇帝后,派使者持策书,驾骆马,前去丞相府.丞相应立即穿上布衣,步行离开相府,自此被免为庶人.丞相若有其他过错,皇上派使者奉策书,驾骓騩马前往丞相府.丞相也应立刻步行出府,皇上准许他乘栈车壮马,赐归田里思过.

在汉代,大使出行要乘车,而且要有导从.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大使车,立乘,驾驷,赤帷.持节者,重导从:贼曹车、斧车、督车、功曹车皆两;大车,伍伯璅弩十二人;辟车四人;从车四乘.”[10](P3650)持节的大使的车,是四匹马拉的立车,红色帷帐.导从比不持节者多一倍,贼曹车、斧车、督车、功曹车分别两辆;大车上有伍伯璅弩共十二人;辟车上有四人;从车有四乘.有这么多车护卫,真可谓阵容强大.持节大使的车之所以是立乘而不是坐乘,或许与大使要手持汉节有关,站着更方便持节,而且也更能引入注目.

二、西汉持节制度

从史料看,汉代的“节”并没有制定专门的使用制度,皇帝往往依据具体情形而派遣使者或官员,代表自己去处理各种事务.但“节”的使用也不是无节制的,过分使用,便成为滥用皇权的举动.如刘贺在位的短短27天里,派遣使者持节为自己做了大量事情.这从群臣向皇太后的上书中可了解一二.昭帝大丧期间,要斋戒禁乐,但昌邑王在立为皇太子后,不仅没有素食,而且令从官持节,将原来昌邑从官驺宰的二百多个官奴引入宫中,任其嬉戏玩乐.“自之符玺取节十六,朝暮临,令从官更持节从.”[11](P2940)在还没有正式登基,祖宗庙都没有祠祀之前,他就已经自做玺书,派使者持节,以太牢之礼祠祀昌邑哀王的园庙,并自称为嗣子皇帝.从接受玉玺之后的二十七天里,昌邑王派出众多使者,持节征召诸官署为其办事,加起来竟有一千一百二十七事.刘贺派使者持节为自己做了如此多私事,为群臣所诟病,这成为昌邑王被废的罪证.

汉代有些官职是常设的持节官,第一是司隶校尉.汉武帝时初置司隶校尉,比二千石,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的犯法者.汉元帝时去节,汉成帝时取消这一官职.光武帝时复置,并领一州.第二是护羌校尉.汉武帝时,征伐四夷,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种结为联盟,与匈奴相勾结,合兵十多万,共同进攻令居、安故等地.汉武帝派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领十万人出击,一举荡平.自此开始设置护羌校尉,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王莽乱政,废除了这一官职.光武帝时期,听从班彪建议,复置,以牛邯为护羌校尉,都于陇西令居县.第三是护乌桓校尉,汉武帝时初设,拥节监领.东汉时,也称领乌桓校尉.陕西绥德黄家塔墓门楣画像(图四)[15](P140)中,左侧有题记曰:使者持节护乌桓校尉.证明一直到东汉时期,护乌桓校尉都是持节的.第四是刺史.汉代并不是所有的刺史都持节,部分边远地区的刺史允许持节.汉献帝建安十五年设立交州,治所在番禺县,领七郡.因地处边境,特诏使持节给鼓吹,以重威镇,加九锡六佾之舞.据《东观汉记》记载:“交趾刺史,持节.”[16](P143)交趾郡属于交州,交州地处边远,所以刺史得以持节.第五是大夫.大夫隶属于光禄勋.光禄勋是掌管宫殿护卫的官职,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等,此外还有期门、羽林,皇上最喜欢派遣这些属官持节出使.据《后汉书·百官志五》记载:“大夫,比六百石.……掌奉王使至京都,奉璧贺正月,及使诸国.本来皆持节,后去节.”[10](P3628)可知大夫初为常设持节官.大夫之下有中大夫、太中大夫等,开始都为持节官,后来才去节.此外,太尉,汉武帝时改为大司马,也是经常持节,权势极大.

图四 陕西绥德黄家塔墓门楣画像

西汉时,持节行事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治举措.我们从汉代文献中可以见到大量持节行为,对汉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持节行事的目的和作用

除了持节护卫皇帝、代表皇帝处理一般政务外,持节行事的主要目的和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处理重大政治事件

在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中,使者持节,代表皇帝前去处理,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吕太后死后,以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为代表的刘氏王朝的群臣,与吕氏集团展开了生死较量.襄平侯刘通掌管符节,太尉命令他持节进入北军,从而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为铲除吕氏集团奠定了基础.朱虚侯刘章在斩杀吕产后,当时的小皇帝命谒者持节犒劳他.刘章欲夺取节信,谒者不肯,刘章不得不和谒者同行,依靠节信,斩杀长乐卫尉吕更始,从而为彻底消灭吕氏集团扫清了障碍.在这次重大政治事件中,小皇帝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关键是太尉周勃等“矫诏持节”调集北军才得以成功,可知“节”的重要性.汉文帝被群臣从代地接回继任大统后,在总结灭吕事件时,把太尉令襄平侯刘通矫诏持节入北军,说成了“太尉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9](P531),承诏和矫诏性质截然不同,从违法行为变成了合法行为,这次重大政治事件得以“正名”.

汉武帝晚期,因连年对匈战争,国力虚耗,且各级官吏,多选用酷吏,百姓犯法者甚众,民乱不断.武帝派遣御史中丞、丞相长史督战,但仍不能禁绝,于是又派光禄大夫范昆、诸部都尉以及故九卿张德等人穿着绣衣,持节,拿着虎符,发兵去镇压,盗贼被斩首甚众.

汉武帝时,淮南王谋反事件东窗事发后,皇上派遣长史吕步舒持节前去决理此案.吕步舒是董仲舒的弟子,依据《春秋》大义中“君亲无将,将而必诛”,迅速处理了淮南王事件,让群臣折服,连武帝都对他大加赞赏.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皇帝往往派遣官员持节前去处理,持节者代表了皇帝,全权处理政治事件.持节者在处理重大政治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出使少数民族及周边诸国

西汉时期,周边分布着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北部的匈奴、羌族,南部的越族以及西南夷等,此外,周边的一些小国也会和汉政权发生关联,主要是乌孙、龟兹、楼兰等西域诸国,以及夜郎等西南部诸小国.皇帝往往派遣使者,持节,前去处理外交事务.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已经派出使者前往匈奴,特别是白登山之围后,汉政府采取和亲政策,经常派使者前去修好.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不甘被动挨打局面,以公羊学“大复仇”思想为指导,掀起了大规模对匈战争.匈奴扣留了汉朝派往的使者,汉朝亦扣留了匈奴的使者以示惩戒.天汉元年(前100),且鞮侯单于即位,他害怕根基不稳,遭到汉朝袭击,所以主动向汉朝示好,放归了所有扣押的汉使.汉武帝为了嘉奖且鞮侯单于的行为,派遣中郎将苏武持节护送被汉朝稽留的匈奴使者,并馈赠单于大量钱币及礼物.不料苏武却被匈奴稽留,长达数年之久,还被放逐到北海去牧羊,但他一直威武不屈,每天都手持汉节,上面的旄已经脱落,但他依然不改初心.

汉武帝欲通西域,派张骞持节,率领三百人,带着大量汉朝礼品,出使西域.前往乌孙的路上,凡道路可通的小国,都派副使持节前去修好.为了加强与西南夷的联系,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建节,往使邛笮.

汉武帝之后,西汉政权依然努力维持与西域、西南夷的关系,不断派使者去处理各种问题.汉昭帝时期平乐监傅介子持节出使楼兰,却遭到了楼兰王的冷遇.傅介子设计杀掉楼兰王,带其首级回朝,悬挂在北阙之上.对于这一功绩,汉昭帝予以褒奖,封傅介子为义阳侯.

汉昭帝时期,西南夷颇多反叛,朝廷派兵镇压,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完全消弭叛乱.到了汉成帝河平年间,夜郎王兴及鉤町王禹及漏卧侯俞纷纷举兵反叛.牂柯太守请求朝廷发兵诛杀夜狼王兴等人,朝廷中意见纷争,大多数人认为道路太远不宜出击,于是成帝派遣太中大夫蜀郡的张匡持节前去和解.夜郎王等并不从命,反而使用巫术,刻木人象征汉吏,立在道路旁以箭射之,表达了对汉朝的蔑视和仇恨.后大臣杜钦说服大将军王凤,推荐金城司马陈立为牂柯太守.陈立召见夜郎王兴,并杀了他,悬头示众.句町王禹、漏卧侯俞等震惊惶恐,主动降服了汉朝,从而消除了西南夷地区的动乱和隐患.

常惠在汉武帝时曾跟随苏武出使匈奴,并和苏武一起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到汉昭帝时才回到汉朝.昭帝嘉奖他,封他为光禄大夫.汉宣帝时,派遣常惠出使乌孙.解忧公主和昆弥通过常惠传话给宣帝,希望汉朝出兵,和乌孙共击匈奴.宣帝同意了乌孙的请求,发十五万骑兵,由五位将军分领出击匈奴,并以常惠为校尉,持节监护乌孙兵.乌孙兵取得了很大胜利,而五位汉朝将军却没有战功.常惠的印绶及节被乌孙人盗走,依据汉法,常惠应该被诛杀,但因常惠持节护乌孙兵有功,宣帝非但没有问罪,反而封他为长罗侯.

元康二年(前64),乌孙昆弥通过常惠上书汉宣帝,表示愿意立汉外孙解忧公主所生儿子元贵靡为嗣子,向汉朝求娶公主.汉宣帝以解忧公主弟弟的女儿相夫为公主,派遣长罗侯光禄大夫常惠为使者,持节者一共四人,送相夫公主至敦煌.还没有出塞,便听闻乌孙的昆弥翁归靡去世,但没有立元贵靡为新昆弥,而是立岑陬的儿子泥靡代.常惠上书宣帝道:“愿留少主郭煌,惠驰至乌孙责让不立元贵靡为昆弥,还迎少主.”[11](P3906)宣帝听从大鸿胪萧望之的建议,下诏让相夫公主回到汉庭.

西汉时期,也有女性使者持节的事例.冯嫽随解忧公主嫁到乌孙,后嫁给乌孙右大将为妻.因她很有才干,曾持汉书作为公主的使者,去城郭诸国颁行赏赐,深受乌孙人民敬重信赖,尊称她为冯夫人.西域都护郑吉请她前去说服乌孙王乌就屠,让他投降汉朝,冯嫽顺利完成了这一任务.汉宣帝派遣冯嫽为使者,持节,诏乌就屠到长罗侯常惠所在的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分别赐予印绶.在冯嫽的协助下,乌孙问题初步得以解决.

汉宣帝时期,为安抚西域诸国,征选可以胜任出使者.前将军韩增推举冯唐的后代冯奉世.宣帝于是派冯奉世持节送大宛等国家的客人归国.此时,莎车国发生内乱,杀死了汉朝所置莎车王,并杀汉使者奚充国,攻劫西域南道,造成从鄯善以西道路不通的局面.冯奉世和他的副使严昌认为,不马上打击,莎车就会强大,更加难以控制,必将危害西域.于是以节为信物,通知各国国王发兵.南北道共集合了一万五千兵力,进击莎车,攻下其都城,莎车王自杀,冯奉世将其首级送回长安.莎车攻下后,各国都安定下来,冯奉世之名威震西域.冯奉世回朝后,被封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汉元帝时期,冯奉世为执金吾.上郡属国归义的降胡一万余人反叛逃离,此事在汉昭帝末期亦发生过,西河属国胡伊酋若王亦率领数千人反叛,元帝派遣冯奉世持节带兵追击,最终平定了叛乱.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汉政权对西域、西南夷一直采取积极维护和沟通态度,其中持节使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帮助乌孙等国平定内乱,平息外患,同时打击了匈奴、莎车、夜郎等国的叛乱,从而使西域、西南夷诸国得以安定,加强了对这些国家和地方的有效控制.

3.持节主持重大礼仪活动

在汉代的礼仪制度中,一些重大的封赏仪式,必须有持节官员在场,才能确保封赏的合法性.如汉灵帝时册封宋贵人为皇后,天子亲御章德殿轩,百官陪位.太尉袭使持节奉玺绂,皇后北面,灵帝南面,太尉立阶下东向,宗正大长秋西向,宗正宣读册书.册书读毕,皇后拜称臣妾,接受玺绂.在汉代,卫士服役期满,要举行一个隆重的飨遣仪式.百官会集,谒者持节引故卫士从端门进入.卫司马执幡钲护行.行定,侍御史持节慰劳,遵照皇帝诏令问所疾苦,接受他们的奏章.礼毕后赐以宴乐,观看角抵,礼仪结束后就将这些卫士遣散,并奉劝他们安心从事农桑.

4.丧葬中持节视丧

在汉代,一些诸侯王或者重要大臣去世,皇帝给予很高荣宠,派使者持节前去视丧.如霍光去世后,汉宣帝和皇太后亲临霍光的丧礼.宣帝派太中大夫任宣和五名侍御史持节监护丧事,还赏赐了大量物品,给予霍光人臣中规格最高的葬礼.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太师孔光去世.当时王莽已经掌握了实权,他奏请太后王政君,使九卿策赠孔光以太师、博山侯印绶,赐予他乘舆、秘器、金钱、杂帛等物品.还派谏大夫持节与谒者二人去监护丧事,派博士监护行礼之事.太后还派遣中谒者持节视丧,公卿百官都去吊唁送丧.孔光的遗体被装载在乘舆辒辌车中,羽林孤儿及孔光的门生共四百人挽车相送,跟随送葬的车辆有一万多辆,可谓声势浩大.

5.从事巫术、祭祀等神秘活动

西汉时期,不仅派遣使者或官员持节去处理政事,一些神秘活动也会派人持节办理.神秘活动主要包括求仙、祭祀等.汉武帝对神仙非常向往,对方士宠信有加.公孙卿是来自齐国的方士,他是鼓吹东海中有神人的方士之一.汉武帝令他“持节常先行候名山”,[9](P602)赋予他持节候寻仙人的特权.公孙卿在东海寻仙失败后,又继续忽悠武帝道:“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武帝求仙心切,在长安城作蜚廉、桂观,又在甘泉宫作益延寿观.观都是高大的建筑物,正和公孙卿所说“仙人好楼居”相契合.汉武帝“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9](P606)公孙卿本为方士,没有皇帝的命令,是没有权力在通天台下置祠具的,持节,即被皇帝赋予了这种权力.

汉宣帝神爵元年,下诏祠江海,自此五岳、四渎都按规定进行祠祀.“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11](P1249)汉宣帝派使者持节侍祠,以起到重视及监督作用.汉宣帝时期祠祀名目繁多,传闻益州有金马、碧鸡神灵,可通过祭祀而招致,宣帝立即派遣谏大夫王褒持节前去寻求,并将金马、碧鸡纳入祠祀范畴.

6.巡行天下,安抚百姓

西汉时期,皇帝往往派遣使者持节巡行天下,以了解民俗民风,同时安抚百姓,察举贤才.汉武帝时,连年对匈战争,虽取得重大胜利,但也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为了安抚百姓,汉武帝派遣博士褚大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存赐鳏寡,假与乏困,举遗逸独行君子诣行在所.郡国有以为便宜者,上丞相、御史以闻.”[11](P1409)汉昭帝始元元年,派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节巡行郡国,负责举荐贤良,并存问百姓的疾苦、冤情,察处失职的官员.汉平帝时,派遣王辉等八人,持节,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到之处专行诛赏.这些举动确实起到了安抚民心、选取贤才、监督地方官员的有效作用.

(二)持节者的主要身份

西汉时期,持节者的身份主要有:

1.使者

首先是绣衣使者,汉武帝时始设,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御史大夫辖下有十五名侍御史,“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11](P725-726)绣衣直指隶属于侍御史,权限是“出讨奸猾,治大狱”,权利很大.天汉二年(前99年),泰山、琅邪等地群盗竞起,汉武帝“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分部逐捕.刺史郡守以下皆伏诛.”[11](P204)暴胜之的身份是直指使者,衣绣衣,可知就是绣衣直指,他称为直指使者,所以绣衣直指应该就是绣衣使者.这从江充的身份也可以证明.江充被汉武帝拜为“直指绣衣使者,督三辅盗贼,禁察逾侈.”[11](P2177)可知绣衣使者应该是使者中较为常设而且权利较大者.

元始元年(公元1年),日食,汉平帝诏公卿举敦朴直言之士.大鸿胪左咸推举谯玄诣公车对策,再次拜为议郎,迁为中散大夫.四年,选明达政事能班化风俗者八人,大家都推举谯玄,平帝命他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辉等分行天下,存问百姓疾苦.

除了绣衣使者,皇帝经常派遣使者处理政治、外交事件.使者的真实身份应为官员,但在执行任务时,他的身份只是使者.在楚汉战争中,汉王刘邦曾派郦食其作为使者去齐国做说客,让齐国归顺汉王.郦食其已经说服成功,但韩信却大兵压境,齐王田广和丞相田横以为郦食其欺骗他们,大怒,将其烹杀.刘邦做皇帝后,齐王田广去世,田横自立为齐王.他害怕刘邦报复,带领五百余徒属逃入海岛中.刘邦知道田横在齐国素有威望,如不归附,将来必为大害.他派使者赦免田横之罪,并召他来国都.田横婉言谢绝道:“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9](P3211)田横以惧怕郦食其弟弟郦商报复为由谢绝了刘邦.刘邦一方面告诫郦商不要轻举妄动,另一方面派使者持节,将诏告郦商的话转告给田横,许诺并威胁道:“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9](P3212)田横无奈,只得带两名门客乘传到洛阳.

萧何为了免除汉高祖刘邦的猜忌,故意以低廉的强买百姓的土地.汉高祖刘邦知道后,不怒反喜.但萧何却为民请命,让百姓耕种上林园中的空地.刘邦十分生气,将萧何拘禁在狱中.王卫尉出来说情,汉高祖于是派使者持节将萧何放出.

汉文帝时,降侯周勃怕功高震主,担心遭皇帝诛杀,所以经常身披盔甲,做好防范准备.这一举动被人告发,被逮捕入狱.于是贿赂太后女儿薄昭,让她在太后面前求情.太后对文帝逮捕周勃的行为表示愤怒,道:“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9](P3517)文帝不得不重视降侯一案,在确定其无反叛行为之后,派使者持节赦免了降侯,恢复其爵位和封邑.

汉文帝后六年,匈奴大规模侵袭.文帝拜宗正刘礼、祝兹侯徐厉、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分别驻军霸上、棘门和细柳,以抵抗匈奴的入侵.汉文帝亲自去犒劳军队.当他到达霸上和棘门时,车队直接驶入军营,且军中大小官吏都参与送迎.但到细柳时,只见军纪严明,没有将军命令,皇帝的车队也不得入内.汉文帝只得派使者持节下诏,告诉周亚夫“吾欲入劳军.”[9](P2520)周亚夫虽然令将士打开壁门,但只以军礼向皇帝表示了敬意.周亚夫的行为非但没有惹怒皇帝,反而让皇帝大为赞赏.等匈奴战事平息,三军罢去后,乃拜周亚夫为中尉.

汉文帝宠爱邓通,授予他太中大夫的官职,赏赐无度.邓通恃宠而骄,竟然怠慢丞相申屠嘉.丞相愤怒,在家中召见邓通,不来则斩.邓通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向文帝求助.邓通到达丞相府,申屠嘉果然以“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9] (P3252)的罪名下令斩杀邓通,汉文帝派使者持节召见邓通,这才让他捡回了一条命.

汉景帝很疼爱他的弟弟梁孝王.梁孝王从封国入朝,为了表示重视,汉景帝竟然“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9](P2534)这应该是天子对诸侯王入朝的最高礼节.

郅都是汉景帝时的酷吏,曾因临江王一案得罪了窦太后,被免官.汉景帝知道郅都有才能,特意派使者持节拜郅都为雁门太守.特许他不必到长安领旨,直接赴雁门上任,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处理政事,可见对郅都非常重视.

本始元年(前73)正月,汉宣帝派遣使者持节诏郡国的二千石官要爱护百姓,推行德治,以淳化民风.

汉成帝无子,欲立定陶王刘欣为嗣,派遣任宏持节征刘欣为皇太子.

以上为使者持节的事例,当然还应包括派遣到少数民族或周边诸国的使者,因前面已详及,此处不再赘述.

2.方士持节

前面已经提到,汉武帝时方士公孙卿持节候神人,正是方士持节的代表.

3.官员持节

官员持节处理具体事务,占持节者很大比重.持节官员的身份主要有:

(1)三公持节

汉平帝时期,王莽的女儿成为皇后,他已经牢牢把持政权.群臣纷纷上书太后,为王莽歌功颂德.其中孔光上书道:“忠臣之节,亦宜自屈,而信主上之义.宜遣大司徒、大司空持节承制,诏公亟入视事.诏尚书勿复受公之让奏.”[11](P4067)太后应允,遣大司徒、大司空持节征召王莽.王莽也顺水推舟,入朝掌握了大权.

(2)丞相长史、御史中丞持节

吕步舒是董仲舒的弟子,他官至丞相长史,淮南王谋反事件发生后,他受皇帝之命,持节前去决理此案.

汉成帝永始三年十二月,山阳铁官属下的奴隶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府库中的兵器.苏令自称为将军,纵横十九个郡国,杀死了东郡太守、汝南都尉,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成帝派遣丞相长史、御史中丞持节督促各地官员严加镇压,追捕反民.苏令后被汝南太守严捕杀,叛乱得以平息.

(3)中大夫(光禄大夫)持节

刘邦的女婿赵王张敖是个谨慎谦卑之人,刘邦对他极为轻视,张敖不敢反抗,但却引起了他的手下幕僚的不满,以贯高为代表,甚至策划谋反.贯高的仇家得知此事,乘机向皇上告发.刘邦震怒,下令逮捕赵王张敖、贯高等.贯高是个敢作敢当的壮士,他坚称所有阴谋都是他一手策划,和赵王无关.刘邦于是派中大夫泄公持节前去审问,贯高坚决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泄公回报刘邦,于是赦免了赵王张敖.一场赵王谋反案尘埃落定.

汉武帝时期,闵越围攻东鸥,东鸥向朝廷求助.汉武帝派遣中大夫严助持节发会稽郡兵,从海上出发,前去救援.闵越听汉军将至,急忙逃走,严助亦带兵返回.

太初元年(前104),汉武帝将中大夫更名为光禄大夫.汉宣帝时,杜延年因政绩突出,被征召为御史大夫.在官位三年,请求告老还乡.宣帝特别优待他,派遣光禄大夫持节赐给杜延年黄金百斤、酒,及一些药品,还赐安车驷马,让他荣归故里.

汉哀帝时期,光禄大夫左曹给事中息夫躬上言道:“秦开郑国渠以富国强兵,今为京师,土地肥饶,可度地势水泉,广溉灌之利.”[11](P2182)于是哀帝决定修建三辅都水,派遣息夫躬持节领护.

(4)太中大夫持节

霍光去世后,汉宣帝派太中大夫任宣和五名侍御史持节监护丧事.

汉成帝时,夜郎王屡挑事端.成帝派遣太中大夫蜀郡的张匡持节前去和解,后夜郎王被牂柯太守陈立所杀,从而消除了西南夷地区的动乱和隐患.

(5)郎中署长持节

汉文帝时期,匈奴侵扰,杀北地都尉.云中太守魏尚镇守边陲,防御匈奴,作战有功.后因上报朝廷的杀敌数字与实际不符,只差六颗头颅,被削职查办.郎中署长冯唐认为对魏尚的处理不当,当面向皇上直谏,于是文帝派冯唐持节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过,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官职.

(6)谒者持节

汲黯在汉武帝时任谒者,河内失火,皇上派他前去视察.汲黯认为河内失火的损失远远不如河南水旱造成的灾害严重,所以他未及奏明皇上,直接持节发河南仓的粮食以赈济百姓.汲黯自感犯了矫制罪,怕皇上怪罪,所以请求归节,并愿意接受惩罚.所幸武帝为明主,不仅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将之升迁.

汉朝实行任子制度,二千石之上的官员,在任期满三年后,可以保举他的兄弟或者儿子任郎官.东方朔保举他的儿子为郎,后又为侍谒者,经常持节担任使者.侍谒者为侍中谒者,比普通谒者更受皇帝荣宠.

元始二年(公元2年)九月,汉平帝派遣谒者及大司马署下的四十四个掾吏持节巡视边兵.

(7)中郎将持节

汉武帝时拜张骞为中郎将,持节出使西域.司马相如也是以中郎将身份建节,往使邛笮.

汉武帝时,连年与匈奴发生战争.匈奴扣留了汉朝派往的使者,汉朝亦扣留了匈奴的使者以示惩戒.天汉元年(前99),且鞮侯单于即位,主动向汉朝示好,放归了所有扣押的汉使.汉武帝派遣中郎将苏武持节护送被汉朝稽留的匈奴使者,并馈赠单于大量钱币及礼物.

班固在追述家族史时,说他的祖辈班伯是个智勇双全之士.在河平年间,匈奴单于来朝,成帝派他作为使者持节到塞下迎接单于.定襄郡发生动乱,班伯申请前去治理,皇上改派侍中中郎将王舜代替他护送单于,而拜班伯为定襄太守.

(8)博士持节

汉武帝时,因连年对匈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汉武帝派遣博士褚大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这一举动确实起到了安抚民心的有效作用.

(9)廷尉持节

汉昭帝始元元年,派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节巡行郡国,负责举荐贤良,并存问百姓的疾苦、冤情,察处失职的官员.

汉成帝时定陵侯淳于长与许皇后的姐姐私通,许诺许皇后要帮助她复立为左皇后.此事被发觉,成帝派廷尉孔光持节赐死了许皇后.

汉哀帝时,梁王刘立多次故意杀人.哀帝派遣廷尉方赏、大鸿胪毕由持节前去讯问.刘立恐慌,向哀帝请罪.哀帝顾及亲情,暂时宽恕了他.

(10)大鸿胪持节

汉成帝无嗣,欲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他派执金吾任宏任大鸿胪,持节前去征召定陶王.

汉哀帝时,大鸿胪左咸被太后派遣,持节前去迎接中山王刘衎.

(11)车骑将军持节

汉哀帝无嗣,在他去世后,太后王政君派遣车骑将军王舜、大鸿胪左咸持节迎接中山王刘衎.九月,中山王即皇帝位,是为汉平帝.

(12)诸部都尉、故九卿持节

汉武帝晚期,百姓犯法者众.武帝派光禄大夫范昆、诸部都尉以及故九卿张德等人穿着绣衣,持节,拿着虎符,发兵去镇压,使局面稍有好转.

(13)常侍骑持节

袁盎是汉文帝时期的名臣,他的侄儿袁种担任常侍骑,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随时执行皇帝的命令.

从以上可以看出,持节者的身份除了专门为使者外,大多为官员.我们将官员持节者的情况列表如下:

从表格可以看出,持节者多集中于三公、九卿,其他官员持节者较少.相比于九卿,三公持节行事之数为少,但多发生在重大政治事件时,如汉武帝时淮南王谋反事发,派丞相长史吕布舒前去决理;汉平帝时太后征召王莽视事,就是派大司徒、大司空持节前往,以表示郑重和诚意.九卿被皇帝派出持节行事者数量很多,其中郎中令下辖署吏为数最多.郎中令在汉武帝时更名为光禄勋,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职,直接关涉皇宫的安全,地位重要,和皇帝的关系较为紧密.因接触机会多,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这可能是他们经常被派出持节行事的原因.

——————

参考文献:

[1]大庭修.秦汉法制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张鹤泉.东汉持节问题探讨[J].史学月刊,2003,(2).

[3]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参见李军.周礼用“节”制度考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6]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尔雅诂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中国画像石全集·5·陕西、山西汉画像石[R].山东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9]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0]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李樯.秦汉刻石选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13]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4](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中国画像石全集·5·陕西、山西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16]东观汉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责任编辑:侯德彤

制度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制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制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税收法律制度论文

2、会计制度论文

3、会计制度设计论文

4、新制度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