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类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与《喜福会》叙述视角的前景化解读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喜福会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喜福会》叙述视角的前景化解读

张继红

内容摘 要:本文试图用前景化理论分析《喜福会》在故事叙述技巧方面的特色.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叙述手法,使用前景化手法凸显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书中人物轮番讲述自己的故事,实现了多重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以“我”的形式讲述了不同人物的故事,叙述角度转换灵活,叙述过程中作者按照人物心理顺序,或回忆,或现实,聚焦人物的内心感受,强化内视角,并运用视角的交叉,个人叙述与集体叙述相结合等一些全新的叙述手段,偏离了读者的预期,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叙述视角 前景化

一、前景化概念

前景化主要用来阐释解析文学文本,它是文体学,特别是功能文体学中的重要术语,它可以追溯到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后经布拉格学派穆卡罗夫斯基、雅各布森等学者阐发,英国文体学家利奇、韩礼德等的发展而最终形成.不同学派的文体学家对它有不同的定义.利奇认为,一件艺术品在某些方面偏离了我们作为社会成员习得的、预期在使用的媒介中会出现的标准,是艺术交往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原则.这种偏离就是前景化.而韩礼德认为,前景化是有动因的突出(motivated prominence).当该种语言功能与我们对文本的阐释相关时,这种语言结构的突出看起来就是有目的.换句话说,前景化手法主要是对习得的、预期的标准的偏离或者有目的的突出某一语言结构而使读者产生新奇感,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表达效果的增强不仅仅表现在读者对文章的语言结构、修辞等因素感到新奇,也表现在故事叙述技巧上.本文旨在分析前景化理论对谭恩梅的小说《喜福会》中的叙述视角的表现意义.

二.谭恩梅和她的《喜福会》

谭恩梅(Amy Tan),美国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美国著名华裔作家.从来没在中国生活过,却喜欢以来到美国的中华儿女或者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为人物开始她的小说,因为她的外婆和母亲给她的生活以巨大的影响,以至于让就读医学院的她后来弃医从文,1989年因其处女作《喜福会》一举成名.书中主要讲述了两代移民,四对母女在异域背景下爱情,婚姻,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激烈冲突,展示了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不过,超越了一切的仍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深情.

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前景化描写

传统小说采用全知全能叙述故事,作者和叙述者混为一体,这样的叙述有利于情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但因叙述者不是书中人物,读者在阅读中因为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而产生隔岸看花,隔靴挠痒之感.现当代小说多采用限知视角,通过书中某一人物叙述来展开情节.读者可深入到人物内心,与其一起观察,聆听,感受,交谈,亲身体验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读者与人物无距离的交流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谭恩梅是讲故事的高手.《喜福会》中的叙述既不同于传统的全知叙述,也不同于现代限知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书中的叙述人物多达七个,三位中国母亲(龚琳达 、许安美、圣映映)和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儿(吴精美、徐露丝 、薇弗莱 、圣丽娜).对已逝世的精美的母亲吴素云的故事则有精美用自由直接引语转述.叙述人物没有轻重之分,每个人的故事都可独立成篇,各个故事,各个人物之间没有铺垫和衔接,叙述角度转换灵活,偏离了读者的预期.小说分为四部分,一四是母亲篇,二三为女儿篇.第一部分分别是吴、苏、许、圣四位母亲对她们苦难过去的回顾,讲述她们在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辛酸历程;第二部分讲四个女儿各自童年的体验,情感的叙述;第三部分集中讲述了四个女儿的爱情,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母亲激烈的冲突.第四部分讲四位母亲的故事.他们的叙述始于现实中与女儿有关的某个具体事件,继而穿插第一部分没有讲完的故事.她们的叙述不仅涵盖自己的心酸史,更融合了对女儿的关心和爱护.最后吴精美为了了却母亲的遗憾,来中国寻找双胞胎姐姐,故事在精美与姐姐会面后结束,小说的主题也在故事的发展中得到了升华.简而言之,多重的第一人称视角,随着故事场景的变化而转变的叙述视角,多方位地表现了微妙动人的母女关系,既有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不过,超越了一切的仍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深情.

四、内视角的强化.

在《喜福会》中,故事的讲述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也不是单一的倒叙或者插叙, 作者聚焦人物的内心感触,强化人物的内视角,或回忆,或现实,或幼年,或成年.相应的地点场景也随心理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或中国,或美国.小说里的人物常常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因此,小说的叙述特色具有明显的心理化倾向,致使小说呈现出“现时的感知——过去的回忆——现时的感知”这样反复循环的结构.在这样的循环叙述中,每个部分的叙述都变成了既有过去时态,又有现在时态.总之,小说的叙述按照人物的心理顺序来呈现故事的跌宕起伏,这不同于一般的家族小说的叙述,偏离了读者的预期.

视角的交叉是书中不同于传统叙述的又一特色,偏离了读者的预期.书中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交叉叙述同一人物,巧妙地将故事在交替的叙述视角中完成.在这些相互映照的叙述中,人物的形象日渐丰满,情节发展也更加清晰可信.有的视角交叉发生在同一个故事里,有的出现在不同的故事或章节中.比如读者对圣映映这个人物的最初印象来自小说中第一个由吴精美叙述的故事.“映映阿姨----几乎每见她一次,就发现她增加了几条皱纹.”吴精美眼中的映姨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女人.在接下来的叙述中,读者又在吴素云(通过精美的转述)的视角里认识了这位母亲,“映姨倒不是听不到什么,而是根本难得倾听什么.”在第六个故事里,读者得知在幼年丽娜的眼中,母亲总是生活在一种恐惧之中,她几乎听不懂母亲的话,常常认为母亲在说疯话或者傻话.在“男人靠不住”中映映的视角中得知她的古怪性格来自于十八岁那年失败的婚姻.十八岁的她,漂亮富有,任何男人都梦想着能得到她,却嫁给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男人,婚后怀孕之时遭到了自己丈夫的背叛,冷落和遗弃.因为恨死了这个男人,所以她杀死了自己子宫里的孩子,可随之而来的负罪感却伴随着她,对生活变得心灰意懒.即使是第二次爱情,也无法唤醒她的热情,“不再是一直生龙活虎的雌老虎,只是一个没有人气的活鬼.”像这样通过是视角交叉来叙述同一个人物,巧妙地将故事在交替的叙述视角中完成的情形,在小说中的其他母女的故事中也有体现.在这些相互映照的叙述中,读者得知,尽管母女之间的亲情被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代沟不断地消弱着,甚至考验过,但性格遗传的循环性表明,女儿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母亲的过去.母亲从女儿身上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了如何去支持和帮助女儿.女儿也从反思自己与母亲的斗争汇总,进一步了解母爱的力量,并且深深地被母亲所感动.由此可见,母女之间已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连接着,在母女之间唇舌剑的激流底下,流淌着相互交融的、表现母女情深的涓涓细流.

五.个人叙述和集体叙述相结合

叙述声音指叙述故事的方式,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向读者介绍背景、讲述故事和描述人物.谭恩梅对叙述声音的处理可谓是独具匠心,区别于传统小说,小说叙述采用了个人叙述与集体叙述相结合的全新模式,偏离了读者的预期.集体叙述声音指叙述行为“在其叙述过程中某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被赋予叙事权威”.母亲们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处于边缘地位,他们讲不好英语,也没有被美国文化同化,属于失语和沉默的群体,而女儿们则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能讲流利的英语,母女间的文化差异常常导致冲突的出现,在与女儿们的对话中采用集体叙述可以增强话语的分量.例如当吴精美表示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母亲时,不知道要告诉双胞胎姐妹什么时,阿姨们七嘴八舌地提建议,“告诉她们你妈有多能干”,“你可以讲讲你妈,是如何含辛茹苦在美国撑起这个家”, “跟她们说说你妈的脑子动得有多快”,“跟他们说说你妈精明的持家之道,” “跟他们说说你妈的心愿,” “告诉她们你妈煮的一手好菜”,此时作者采用了集体叙述,增强了语势,也表现了素云母女之间的隔膜,母亲有这么多优点女儿竟然了解不多,对母亲这代所怀的美国梦同样淡漠浑然不觉,更不用说深埋多年的遗憾和隐痛.

简而言之,作者使用前景化手法,凸显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书中人物轮番讲述自己的故事,实现了多重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角度转换灵活,以“我”的形式讲述了不同人物的故事.叙述过程中作者按照人物心理顺序,或回忆,或现实,聚焦人物的内心感受,强化内视角,并运用视角的交叉,个人叙述与集体叙述相结合等一些全新的叙述手段,有意识地偏离了读者的预期,多方位地表现了微妙动人的母女关系,既有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不过,超越了一切的仍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深情.

参考文献:

[1] Geoffrey Leech,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eotry,1969(New York:Longman Group Itd)

[2] Halliday M.A.K. 1973.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London: Edward Arnolld)

[3] 马瑜.论谭恩美《喜福会》的叙事艺术 [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5(1):121-127

[4] 谭恩美.喜福会 [M] 程乃珊 贺培华 严映薇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喜福会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喜福会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喜福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喜福会论文

2、小福尔摩斯杂志